2025年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专业排名最好的专业有哪些(王牌+特色专业)
2023-11-19 11:45:38 高考助手网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最好的专业有王牌(重点专业)名单有:英语、地理科学、会计学等,具体看以下名单。

一、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专业排名及最好的专业名单
| 序号 | 专业名称 | 推荐人数 |
| 1 | 英语 | 4.6(95人) |
| 2 | 汉语言文学 | 4.6(92人) |
| 3 | 地理科学 | 4.7(82人) |
| 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5(80人) |
| 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7(77人) |
| 6 | 法学 | 4.3(52人) |
| 7 | 体育教育 | 4.6(50人) |
| 8 | 会计学 | 4.7(44人) |
| 9 | 物理学 | 4.8(36人) |
| 10 | 艺术设计 | 4.6(25人) |
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系及开设专业名单一览表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科门类 | 专业类别 | 学制 |
|---|---|---|---|---|
| 财务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本) | 四年 |
| 广告学 | 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四年 |
| 会计学 | 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本) | 四年 |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 四年 |
| 法学 | 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本) | 四年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本) | 四年 |
| 物理学 | 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本) | 四年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本) | 四年 |
| 工商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本) | 四年 |
| 英语 | 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四年 |
| 地理科学 | 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本) | 四年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本) | 四年 |
| 学前教育 | 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本) | 四年 |
| 小学教育 | 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本) | 四年 |
| 音乐学 | 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 五年 |
| 电子商务 | 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本) | 四年 |
| 日语 | 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四年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 四年 |
| 物流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 | 四年 |
| 网络与新媒体 | 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四年 |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科门类 | 专业类别 | 学制 |
|---|---|---|---|---|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 四年 |
| 翻译 | 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四年 |
| 动画 | 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 四年 |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本) | 四年 |
| 美术学 | 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本) | 四年 |
| 环境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本) | 四年 |
| 舞蹈学 | 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 四年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本) | 四年 |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本) | 四年 |
| 经济统计学 | 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本) | 四年 |
| 金融工程 | 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本) | 四年 |
| 体育教育 | 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本) | 四年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本) | 四年 |
三、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位于江西省国家级赣江新区核心区、鄱阳湖之滨、庐山南麓的共青城市科教城。学院占地面积8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方米,是一座充满“书香、人本、青春、绿色”气息的美丽读书校园。 学院创办于2001年5月,隶属江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秉承江西师范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砥砺出“持中秉正,知行合一”的院训,孕育了“尊师爱生、止于至善”的学院精神,以建设“负责任、有、高水、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形成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强校,文化铸校”的重要任务,践行“让人才培养更具有素养,让大学办学更贴职场”的价值追求,以培养和造就“基础厚、情怀高、能力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社会中坚骨干人才为己任,坚持按大学发展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规范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