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北京新高考选科 > 正文

2023年青海大学选科要求对照表在北京,青海大学专业选科北京要求

2023-06-01 23:56:47文/ 来源:

新高考模式下选科成了必要的一步,不同的考生选择的科目不同,可以报考的专业也不同,本文高考助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青海大学在北京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对照表,北京考生如果想要报考青海大学,可以参考以下专业选科对照表数据。

2023年青海大学选科要求对照表在北京,青海大学专业选科北京要求

一、青海大学在北京的招生专业选科要求对照表

序号专业名称专业级别学历层次选科要求
1生物技术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2生态学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3环境科学--本科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4环境生态工程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5生物工程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或化学或生物
6会计学--本科物理或政治或历史
7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或政治或地理
8机械类
(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
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
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物理
10土木工程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物理
11工程管理--本科物理
12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化学或生物
13中医学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化学或生物
14医学检验技术--本科化学或生物
15临床医学有博士点的专业本科化学和生物
序号专业名称专业级别学历层次选科要求
16麻醉学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化学和生物
17医学影像学有硕士点的专业本科化学和生物
18工商管理--本科政治或历史

二、青海大学相关文章分享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志愿者国庆七天长假走进西宁市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青海大学开展2021年新上岗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工作2022年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专业排名,附特色重点王牌专业名单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奖学金标准助学金评定标准,一般多少钱什么时候发
青海大学是几本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有专科吗青海大学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座谈会青海大学招生录取规则和录取条件顺序政策解读2022参考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招生录取规则和录取条件顺序政策解读2022参考
2022年青海大学有哪些院系和专业,比较好的专业排名有哪些2022年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有哪些院系和专业,比较好的专业排名有哪些

三、青海大学师资力量介绍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学校谱写了一部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创业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学校占地3000余亩,面向全球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850人(含博士研究生206人)、本专科生2.2万余人。目前,学校有教职工5356人(含附属医院305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532人,占比达39%,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86%。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160余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共计60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拥有本科专业6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其中培育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分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双聘教授2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人才项目241人,团队项目14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2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