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河北高考分数线 > 正文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3-09-02 20:23:13文/ 高考助手网

一、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

1、2022年河北高考历史类考生上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7303名;

2、2021年河北高考历史类考生上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0056名;

3、2022年河北高考物理类考生上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1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73836名;

4、2021年河北高考物理类考生上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1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75821名;

5、2020年河北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75133名;

6、2020年河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4059名;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安徽中医药大学在河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河北 2022 历史 - 本科 533 17303 省政府
河北 2022 物理 - 本科 515 73836 省政府

2、2021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河北 2021 历史 - 本科 532 20056 省政府
河北 2021 物理 - 本科 512 75821 省政府

3、2020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河北 2020 理科 - 本科 545 75133 省政府
河北 2020 文科 - 本科 531 24059 省政府

(一).2023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查看更多

(二).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计划在贵州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3原创)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招生计划专业代码和人数1、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的护理学((语种:不限))专业招生人数为3人;2、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种:不限))专业招生人数为3人;3、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的中医骨伤科学((语种:不限))专业招生人数为2人;4、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的公共事业管理((语种:不限))专业招生人数为1人;5、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的护理学((语种:不限))专...查看更多

(三).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陕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陕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陕西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4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62400名; 2、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陕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10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1719名; 3、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陕西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60345名; 4、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陕西2...查看更多

(四).202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最好的专业有哪些(王牌+特色专业)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安徽中医药大学最好的专业有省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校级重点支持学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安徽省重点学科,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一、安徽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及最好的专业名单序号评级名称数量专业/学科名称1省级重点学科1中西医结合基础2校级重点支持学科2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3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特色专业、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安徽省一流专业1中西医临床医学...查看更多

(五).安徽中医药大学2023年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统计(附专业招生人数)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高考志愿填报前,家长和考生必须要提前了解意向学校的招生计划和专业,2023年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计划和人数暂未公布,下面是安徽中医药大学2022年招生计划和招生人数统计,可供2023级考生参考。一、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的招生计划1、安徽中医药大学保险学专业在安徽2022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109人;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在安徽2022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161人;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查看更多

(六).安徽中医药大学最低分数线录取是多少(2022年各省最低位次和分数线)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最低分数线录取是多少1、202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江苏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4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71643;2、202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贵州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5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6791;3、202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上海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9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5665;4、202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北京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6分,对应的录取位次...查看更多

(七).202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有哪些(附专业名单)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专业有哪些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专业有: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医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中医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康复治疗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具体完整专业见下表。二、安徽中医药大学招生专业一览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查看更多

(八).安徽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重点特色专业)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安徽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制剂。一、安徽中医药大学王牌及特色专业名单国家特色专业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药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本硕连读)二、安徽中医药大学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查看更多

(九).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院校,是一本还是二本大学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是本科一批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是一本大学。一、安徽中医药大学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查看更多

(十).安徽中医药大学怎么样(口碑评价好不好)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高考填报志愿时,安徽中医药大学怎么样、好不好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有关安徽中医药大学口碑评价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一、安徽中医药大学口碑评价好不好环境不错,交通比较便利,设备还是可以的。师资力量雄厚。 就业会更好些。校区不大但设施齐全,去图书馆、上课、吃饭什么的都很近、很方便!我们学校基础设施还是不错的,现在已经装空调了,夏天的时候就不那么难熬了,图书馆也在建了,看上去...查看更多

(十一).2023安徽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比较好的专业有哪些(重点+特色)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比较好的专业有: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药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1、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专业名单一览表 类别专业名称金融学类(本)保险学经济与贸易类(本)国际经济与贸易体育学类(本)运动康复中国语言文学类(本)汉语国际教育心理学类(本)应用心理学电子信息类(本)医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类(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化工与制药类(本)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类...查看更多

(十二).安徽中医药大学新生能不能转专业(申请条件时间)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中医药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很多人想知道安徽中医药大学新生能不能转专业,大学怎么转专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安徽中医药大学新生转专业的条件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转专业:1、教育部有相关规定或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不得转专业的;2、高考录取由第二批次转为第一批次的;3、高考分数低于拟转入专业当年最低录取分数的;4、文科学生转入限招理科学生的专业,理科学生转入限招文科的专业;5、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或按学校规定应予退学...查看更多

三、安徽中医药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207.16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余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硕士3037人),有16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2020年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1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紧跟地方建设需求,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层次、多方位、多模式的全面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合作,并制定相关政府中药材发展规划。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2016年以来,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10余项;承担了20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年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15个;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推进“十大皖